护肤品的肤感其实是一个很玄妙又重要的东西。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充斥着对护肤品的评测,很多时候肤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这些主观的感受真的能判断产品的优劣甚至效用吗,或者这只是那些“另类的”配方师搞出来的阴谋诡计?
关于肤感的味
调香,作为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却是不折不扣肤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产品调香让人愉悦,似乎每次护肤都是一个十足的香薰享受过程;有的产品调香却能把人熏得脑壳痛,恨不得立刻远离这种“香味”。
无香产品并不等于不调香,因为有可能用调香掩盖原料的味道之后做出无香或者类似原料味道的产品。
关于肤感的清爽程度
清爽程度这关乎到产品的适宜人群。消费者总会笼统的认为乳液更清爽一点,适合偏油皮的人;面霜油腻一些,适合偏干皮的人。但是如果用过很多产品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说法越来越不正确了。你反而会发现很多油皮的人会喜欢用面霜,而越来越多的乳液做的相当滋润。
产品的形态或者剂型并不能准确的代表产品的油腻和清爽的程度。虽然最初的乳液含油量理论上并没有面霜多,但是随着乳化技术的进步以及油脂和合成酯的选择越来越多,清爽的面霜一抓一大把,滋润的乳液也相当常见。
乳液在使用的后回出现皮肤上泛油光或者形成一层油膜,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产品的乳化技术,也有可能是油脂选择的问题,亲肤性良好的油脂会有效的减少的浮油的感觉。
对于面霜,现在不少产品会有类似蜡类成分的添加,一来可以增加膏体的硬度,二来接触到皮肤之后因为体温的原因会有软化的感觉,以此来改变上脸的感觉并增加延展性。但这个可能就会让一部分人觉得产品出现闷的感觉。
关于肤感的搓泥
搓泥这个问题真的有时候无解,甚至是毫无征兆的搓泥。它可能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自己跟自己搓泥,也可能跟其他产品搭配后搓泥。
比如:含有高硅类产品,含有高分子增稠剂的产品(比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卡波姆),含有高粉体类产品。这三大类产品大概是搓泥的重灾区。
那么细化到产品分类上,高硅类产品可能出现在精华中;高分子增稠产品可能出现在精华、面膜,或者啫喱状以及无油产品中;高粉体类产品可能是防晒、底妆等。所以遇到搓泥的时候,只能一个一个排查,并没有非常好的办法直接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搓泥。眼霜方面,大量采用硅氧烷类为基质成分,涂抹后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防水性保护膜,且不会有任何粘腻感。霍霍巴类油脂体系,延展性和触觉比其他植物油好,易被皮肤吸收。咖啡因促进活性物质的渗透和吸收。这也是眼霜整体肤感比较轻薄,不易搓泥的原因。
搓泥总容易发生在护肤品搭配防晒的时候或者是防晒搭配底妆的时候。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前面的底妆已经有了高分子增稠成分,搭配了粉体较多的后续产品,比如防晒或底妆的时候就容易搓泥了。毕竟高分子增稠成分是不能被皮肤吸收的。
以啫喱状无油产品为例,这些高分子胶往往作为增稠或锁闭剂停留在脸上,以延长保湿成分的作用时间。那停留在脸上的时候必然会形成一层我们看不见的薄膜,这次薄膜如果混合上粉体然后在一揉搓,搓泥自然就来了。
关于肤感与功效
水杨酸和辛酰水杨酸两种成分,能够快速深入毛孔深处,抑菌和抗炎,消除痘痘。一定量的烟酰胺,能够帮助皮肤新陈代谢,促进细胞的呼吸,减少色沉的风险。
这样的产品,配方师是不可能用太多调整肤感的原材料,但是他们仍然不敢大意。「硅石」和「甲基丙烯酸交联聚合物」这两颗原材料,加入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感受更清爽,因为这两种原料能够吸收多余油脂。
在具有抗氧、抗皱、滋养、淡化色素等效用的成分中,至少70%是亲油性,还有15%是亲水亲油,剩下的15%是亲水性。
如果你看到某款产品说是具有较好的抗氧、抗皱、滋养、淡化色素——尤其是前三项,那这款产品很大几率会比较油润,因为产品中要容纳更多具有以上作用的有效成分,就必须有较大的油相存在量作为载体。那反过来说,如果一款霜或精华用起来水感十足肤感滑爽,通常其效用表现就是保湿保水、增加皮肤饱满度,1,3-丙二醇、丁二醇、蔗糖、海藻糖、透明质酸钠等均为常规保湿成分,搭配硅氧烷类成膜剂和植物提取物类的活性成分,保湿效果更加提升,也有可能会具有一定的肤色改善能力,但这个产品很大几率不会具有抗氧、抗皱、滋养能力或者说能力较小。在抗衰方面,采用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抗氧化,多形式添加,含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B族等多种有益护肤小分子,可滋养皮肤,帮助预防皮肤光老化,抑制脂质的过氧化。成分略含有机酸,有轻微剥落角质作用。
其实,不论是谁都可以描述肤感的不同方面,它更像是你接触到一个东西的主观描述,类似你对人的一个印象或者对一道菜味道的评价而已。就好像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